• 0371-86058070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中国新闻事业五十年的深刻变化

Tag:中国,新闻,新闻事业,事业,五十,十年,深刻,变化   2012-12-14  河南新杰新杰电子   点击: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新闻界面对着汹涌而至的“第三次浪潮”的挑战与压力,决心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80年代中期起,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化开始出现。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报》利用国产系统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张采用计算机编辑、激光照排、整页输出的中文报纸。在随后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中国报业完成了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飞跃。中国广播业在1983年以后调频广播和调频立体声广播得到快速发展,完成了广播技术里程上的第二个阶段。中国电视业亦在80年代中期进入高速发展期,如今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能从自己的角度将它的变化娓娓道来――从电视机的不断“升级”到频道数量的骤然增多。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中,通信卫星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的广播电视覆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广播电视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中央电视台的第四套节目从1996年4月1日起通过3颗通信卫星已覆盖全球。
 
 这些变化说明传播新技术新手段是新闻媒体不断满足国内受众对信息数量和质量要求、让中国的声音传遍全球的强有力保障。

 从90年代中期起,中国新闻界面对全球兴起的“数字化浪潮”,更是积极行动,全力以赴。众多广播电台已完成了从录音磁带到数字音频工作站的转换,1996年12月16日,数字音频广播在广东佛山开始试播,成为广播技术发展阶段的第三个里程碑。不少电视台已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虚拟演播室等数字化先进设备,41套上星节目已几乎全部通过数字压缩技术进行传送,即将来临的10月1日庆祝大典,将首次进行地面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试播。纵横全国的有线电视网也正朝着多功能的数字化信息网络方向发展。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首开上网先河以来,众多的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新华社、中新社已在因特网上建立了网站,以往中国新闻媒体在网络世界中无声无息的时代不仅已经结束,而且由开始时的十分弱小的声音正变得强大起来,其中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网站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新的技术手段为广大的新闻从业人员增添了工作的利器。不论是在伊拉克、科索沃的战场上,还是在奥运会的赛场上,不论是在香港回归祖国的难忘时刻,还是在南、北极的科考活动中,中国记者使用着当今世界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手段,以空前的速度和广度进行着“现在播报”。以最近刚刚结束的“雪龙号”北极科考活动为例,随船进行采访报道的13家新闻机构的20名记者携带有卫星电话6部、铱星电话2部、便携电脑10多部、数码照相机5台、专业摄像机6台,以及其他多种设备;仅新华社摄影记者所带设备的价值就在100万元以上;而且记者还可通过船上与因特网相连的局域网,用电子邮件方便地发送文字及图片稿。

 中国由信息短缺、信息贫乏的境地一改为信息极大丰富的局面,传播科技的作用显而易见。对中国新闻事业而言,它不仅是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参与全球新闻竞争的先决基础。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不断改变着新技术新手段的使用者即广大新闻从业人员的观念,有力推动着新闻媒体运作机制的不断改进。

 今年2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信息传播业正面临着一场深刻革命,以数字压缩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达到的范围、传播的速度与效果都有显著增大和提高。世界各国争相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手段。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

 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中国新闻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指示。

 在传播科技领域,尽管中国新闻事业在短短的时间内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必须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大,挑战依旧严峻,未来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我们只有以新观念、新思路、新对策来看待传播科技在整个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并运用好各类新媒体和新手段,并且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才能使中国新闻事业以更快的速度腾飞。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